冷静下来重新回头看一下,我确实在辩论中越来越急于证明自己是对的,选择性地忽略了武侠里确实也有升级式的故事……

不过我觉得我自己想玩的还是那种,主角在战斗方面已经是完成态,不注重战斗升级的武侠故事:em031
虽说聊到这跟楼主说的已经关系不大了,不过这楼也不是从我这才开始歪的,而且歪楼一直都是果园的良好美德(bushi)
中国古代风是一个很大的题材,武侠也不过是这个题材中的一部分。同时,武侠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题材,内容可以说包罗万有。
举例来说,古龙的《楚留香》系列就是很典型的在武侠世界观下的“詹姆斯·邦德”类小说故事。温瑞安的小说就更不用说了,往往会加入相当多的政治寓言和讽刺性。金庸的十四天书,也没有哪两本的内核完全一致,基本上每一本都有着各自的主题——比如《射雕英雄传》就算比较详尽的描写了角色的(特别是第一版)成长。
因此要去归纳所谓“正确的武侠”是非常傲慢甚至无知的。
诚然DND并不算很适合武侠团,但比起上述的这种无知,这也只是小问题了。
这么想的话,我自己对“武侠”的认知其实也仅限于我看过的十几部书和电影,以及很多部布袋戏。
我一直是以为自己很懂“武侠”的,现在看来可能只是懂我认知中的那一种,而且我还自己强化了自己的认知。
果然犯蠢是永远不会停下来的么……好丢人。
但另外我还是很疑惑,为什么我所接触到的武侠基本都是以,主角一开始就属于完成态为主的。是因为年代和潮流的问题吗……
也不是这么说吧,你的想法确实是古龙那个时期要前进的方向。
在叙事上来说,如果去除“成长”,那么是可以让主角的行为聚焦在比如“抉择”,“搜查”,“推理”以及“冲突”上的,如果觉得成长不是自己所需要的故事主题,那么确实可以移除成长。创作中后期的古龙也是这么做的,开启了“新派”的武侠小说之路,并且影响了后世不少作品。
所以问题其实不在于“移除成长”,而在于“主角是否最强”这一点,实际上大部分这类作品里主角也不是最强,比如温瑞安的小说里可以说“最强”的只有《神州》系列的萧秋水(然而他是典型‘成长’上来的),《四大名捕》里四个主角基本上也只能在自己作品里勉强挤入一流行列,经常会动不动刷出一个高手是他们搞不定的。
我觉得这也不难理解,主角不再需要去特别的成长。但剧情上他依然要有很多挑战需要克服应对,那么理所当然——他不能全用一拳超人的方法来搞定。所以与其说主角“很强”,不如说那个时期的主角“万能”——这也是区别于早期那些“成长”主角往往都是老实人,很少有头脑聪敏,思路缜密的推理派的关系。
而在近代的武侠作品,更是因为漫画,影视的影响,在创作中以“主角团”取代了主角,角色的职能被分开给了队伍中的各个人,集中描述战力的所谓“最强”就更少见了。
所以我才说我跑了十年的龙傲天solo,武侠团也好几个了,没有一个是可以说最强的。

另外,创作思路是有年代限制的:
早期(民国)的武侠小说实际上受到神怪,志怪和民间故事的影响,不会加入太多故事性和戏剧性技巧。
到了金庸时期,接触到西方的戏剧和影视文化后,故事的创作节奏和思路以及对人物的塑造肯定就有所变化,也开始形成更具体的“江湖”观念。
古龙、温瑞安时期这一影响更多。比起古龙,温瑞安走的更远,像是《傲慢雨偏见》,《杀人者唐斩》,《刀丛里的诗》等等,基本上武侠元素也已经被浓缩到只是一种“元素”了。这个时期的“江湖”更加严谨、世俗化,俨然是一套与史实平行的“黑暗世界”感。
现代我们受到游戏、互联网、APP的影响,创作的方向无疑是更广泛的,实在也没必要太拘泥在过去的定式。
《武道狂之诗》,《天之下》以及《侠隐阁》都对武侠文化提出了比较有趣的新见解,在旧有基础上有很大突破。